低代码≠孩子的玩具,它会彻底颠覆传统编程吗?
terry
2024-03-26
次浏览
代码,这个在计算机领域中诞生的词汇,曾被视为高深的技术语言。但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们对于代码的认识逐渐加深。近年来,“低代码”这一概念悄然兴起,在发达国家广受追捧,并逐渐进入中国市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低代码(Low Code)”和“无代码(No Code)”并非严格的技术术语,而是市场营销中的词汇。这也解释了为何不同的人对低代码和无代码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
Gartner对aPaaS(应用平台即服务)的定义是:“这是一种基于PaaS(平台即服务)的解决方案,它支持应用程序在云端的开发、部署和运行,并为用户提供软件开发所需的基础工具,包括数据对象、权限管理、用户界面等。”
在资本和市场的驱动下,低代码为众多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价值,尤其是那些新兴的中小型企业。然而,如同许多新事物一样,低代码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有人认为低代码降低了程序员的入门门槛,使得非专业人员也能成为开发人员。这种观点其实是片面的,在了解低代码时,很多人会将其与“无代码”联系在一起。虽然这两个词汇都与简化开发过程有关,但它们背后的技术路径和目标客户是不同的。低代码更倾向于表单驱动的Airtable模式,而无代码则更倾向于模型化的OutSystems模式。
那么,掌握低代码后,开发者的门槛真的降低了吗?事实上并非如此,与其说是“人人都是开发者”,不如说:“人人都是Excel的使用者”。非专业人员在进行编写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创建一套轻逻辑应用,而并非根据客户的需求来编写代码。
在发达国家,低代码的风头正劲,应用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像Airtable和Smartsheet这样的公司已经能够逐渐侵蚀微软和Google庞大的文档协同市场。然而,在国内,低代码仍处于萌芽阶段,要想与大型企业抢夺市场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低代码的出现反映了企业希望在不写代码的情况下开发应用的愿望。这一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James Martin的著作《没有程序员参与的应用开发》。如今,三十九年过去了,这个预测已成为行业共识。
尽管低代码和无代码在专业人士和主流市场中仍被视为“玩具”而非“工具”,但云原生技术的出现以及以Salesforce的Force.com为代表的aPaaS逐渐被市场认可,已经跨越了“玩具”的概念,正在向真正的工具转变。
当前低代码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元数据模型来提供一种可视化创建应用的环境。这种环境能够生成模型层及特定域的表达方式(Domain-Specific Representation),再通过平台解释并直接执行应用。然而,这种做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不依赖于运行的开发平台,能够提供源代码并支持以源代码级的灵活度进行修改。缺点是违背了信息技术治理的本质,可能会出现无法预测的错误。
在发达国家,低代码的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在美国和日本。一些专家认为,所有系统都将实现低代码化,甚至是SAP和Oracle这样的软件巨头也不例外。在国内,低代码市场也在兴起,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市场体量庞大,但传统纯代码企业对低代码的打压严重,他们追求垄断地位。因此,我国低代码市场的繁荣需要不断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经验、打磨产品、增加产品力,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竞争并避免在未来被这些国家在技术方面卡脖子。
那么,低代码是否能完全取代代码呢?事实上,新事物的产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被人接受到广泛使用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而旧事物也不会立刻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在未来的市场上,我们将看到低代码和纯代码并存的一个时期。最终的选择将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和发展。
科技与生活息息相关,新科技的出现能够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而生活需求的增加也能够刺激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期待科技的繁荣与生活的富足共同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