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表低代码助阵:500强企业数字化转型再无“盲区”
terry
2024-01-15
次浏览
当前,我国数字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众多企业纷纷抓住这一时代机遇,积极投身其中。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制造业数字化普及率已达到69.8%,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然而,另一份数据却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超过八成的中国企业尚未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仅有4%的中国企业成功释放了数字化的巨大潜力。这表明,尽管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但大部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即便是大型企业也未能幸免。
数字化出现管理“边角料”
在数字化的大潮中,大型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基础,率先实现了工厂的机械化和企业管理的数字化。然而,即便在系统配置完备之后,它们仍然面临着管理“边角料”的棘手问题,这些看似琐碎但却不容忽视的管理碎片令人难以应对。
深入探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市面上的ERP、MES、CRM等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往往集中在生产管理和销售管理等核心领域,其功能相对单一。而与这些核心管理息息相关的项目管理、研发管理等方面,却常常因为系统的局限性或不适配性而被忽视或无法有效整合。这种情况导致了管理碎片的产生,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无法得到有效降低。
系统之间的“孤岛”
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管理系统虽然已经成熟且易于上手,但仍然存在着交付周期长、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不互通等问题,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数据壁垒。
而且,大多数企业的数字化部署往往仅局限于部门岗位或单一流程,缺乏对企业整体运营情况的全面分析,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这种局限性使得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并不显著,学界人士甚至将这种现象称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初次尝试”阶段。
以我国一家市值超过4800亿、员工人数超过12万的500强汽车企业为例,该企业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规模庞大。尽管其系统配置齐全,但仍面临着需求堆积、研发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运营信息难以汇总等问题。
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该企业所配置的系统功能主要集中在生产、销售和办公等几大板块,功能相对单一。而其他一些被忽视的管理“边角料”则逐渐演变成管理漏洞,成为企业落实“降本增效”政策的障碍之一。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该企业在经过多番对比后,最终选择了云表低代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企业成功建立了内部通用系统应用库,补全了缺失的业务流程,并实现了原有系统数据的全面串联。所有数据最终汇总至企业运营驾驶舱,为集团统一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台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而构建了集团的数字化生态。这一举措不仅打破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还为企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赋能企业数字化生态
低代码作为近两年在我国兴起的数字化管理模式,通过代码的可视化和模块化,显著降低了系统搭建的门槛,使得人人都能快速参与到企业管理系统的建设中来。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为企业员工赋能,有效节省了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实现系统的集成与数据的串联,进而构建出完善的企业数字化生态,为企业的整体运营提供强大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低代码的易用性特点使其能够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执行人员,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开发和搭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这种由基层员工直接参与的系统搭建方式,更加贴近企业的业务流程痛点,从而能够更精准地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此外,低代码平台通过API接口实现了对传统管理系统中难以突破的数据串联问题。它能够将所有系统的数据汇总并以直观的仪表盘形式展示出来,打造出一个全面的企业数据驾驶舱。这使得企业的运营数据一目了然,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适应企业全生命周期
随着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已经清晰地认识到系统集成将成为未来管理的重要趋势,因此,对于集成的需求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低代码平台,作为一种先进的系统开发平台,凭借其强大的拓展性能,已经成为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有力工具。企业或其员工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轻松搭建一个或多个管理系统,从而无需额外购买其他系统。这意味着,仅凭一个低代码平台,企业就能满足其所有的数字化管理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低代码平台的灵活性使得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对已有的系统进行自主的二次开发。这一过程无需专业开发人员的介入,既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又能确保系统更好地适应企业特有的业务流程。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能够充分释放数字化管理的潜力,进而提升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结语:
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的信息化或数字化技术部署,而是一场深刻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它要求产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以打造新的能力、业态和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管理系统还是低代码平台,只要能够助力企业释放潜力、提升效率,都是值得肯定和选择的优秀系统。